欢迎访问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010-64972929

 中文版  |  藏文  |  English 

搜索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科研动态】藏医《四部医典》没记载梅毒

【科研动态】藏医《四部医典》没记载梅毒

  • 分类:医院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6-30 14:16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关于梅毒的来源,现代医学界尚无定论,主流的观点认为,梅毒是在西方人发现新大陆后从美洲大陆带回欧洲,而后再从欧洲传入亚洲的。不过,在藏医《四部医典》(成书于12世纪)的汉译本和英译本中多处出现了梅毒这个病名,这是什么原因呢?能否说明西藏早就有梅毒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刘英华副研究员说:这完全是误译。《四部医典》中未记载梅毒,现存吐蕃时期的医典《月王药诊》和敦煌医书中也没有记载。首都医科大学附

【科研动态】藏医《四部医典》没记载梅毒

【概要描述】关于梅毒的来源,现代医学界尚无定论,主流的观点认为,梅毒是在西方人发现新大陆后从美洲大陆带回欧洲,而后再从欧洲传入亚洲的。不过,在藏医《四部医典》(成书于12世纪)的汉译本和英译本中多处出现了梅毒这个病名,这是什么原因呢?能否说明西藏早就有梅毒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刘英华副研究员说:这完全是误译。《四部医典》中未记载梅毒,现存吐蕃时期的医典《月王药诊》和敦煌医书中也没有记载。首都医科大学附

  • 分类:医院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6-30 14:16
  • 访问量:
详情

关于梅毒的来源,现代医学界尚无定论,主流的观点认为,梅毒是在西方人发现新大陆后从美洲大陆带回欧洲,而后再从欧洲传入亚洲的。不过,在藏医《四部医典》(成书于12世纪)的汉译本和英译本中多处出现了梅毒这个病名,这是什么原因呢?能否说明西藏早就有梅毒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刘英华副研究员说:这完全是误译。《四部医典》中未记载梅毒,现存吐蕃时期的医典《月王药诊》和敦煌医书中也没有记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病专家李萍主任医师说:现代医学所说梅毒是感染梅毒螺旋体造成的,主要通过性传播。这种病是明代开始传入中国的。中医称之为杨梅疮,霉疮等。明代之前欧亚大陆原本没有这种病,中国内地和西藏也不可能有梅毒。

《四部医典》(论说部16章和20章)记载了“བསེ་དུག(bse dug瑟毒)”和“རེག་དུག(reg dug惹毒)”,这两个词字面意思分别是漆毒和接触毒,并不是现在医学所说的梅毒。

“རེག་དུག(reg dug惹毒)”是指人体接触有毒的物品或带毒的人而中毒。所以,这个词不能翻译为梅毒。

藏医认为,“瑟毒”或“བསེ་མོག(bse mog瑟莫)”的病因是漆树科植物肉托果。肉托果浆是一种植物毒,可直接引起人中毒。所以,从毒物属性来说,它属于藏医天然毒中不动毒的范畴。以肉托果为原料调配的毒物则属于“སྦྱར་དུགsbyardug(夹毒)”即配合毒的范畴。从中毒途径来说,属于“རེག་དུག(reg dug惹毒)”即接触毒的范畴。

肉托果这种植物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主要源自藏南地区和尼泊尔、印度等国。某些人将这种配合毒药涂抹在生殖器上,通过性接触导致别人中毒。南派藏医大师宿喀瓦·年尼多杰对此有论述。这种病虽可通过性接触而感染,但不属于传染病,本质上是接触性皮炎,植物的化学毒素通过皮肤、黏膜使人中毒。因为部分患者是经由性接触而中毒,临床表现有生殖器官肿胀、溃烂等症状,与性病有些相似,所以“瑟毒”和“惹毒”这两个词也常用来指性病。

 

 

【图1】不动毒之植物毒基原之一:肉托果树(曼唐第53幅)

 

 

图2】接触毒是接触有毒坐垫、饮食、容器和患者等而中毒(曼唐第53幅)

 

近代以来,藏文词语的含义发生变化,“瑟毒”或“瑟莫”等旧词被用来指称从国外传来的梅毒。渐渐地这些病名原本的含义却被人淡忘了。所以,在近现代出版的藏文辞书(《藏汉大辞典》《汉藏对照词典》等)中,“瑟毒”或“瑟莫”等词语已被解释为梅毒。这是发生误译的原因之一。

1983年以来,累计出版了有四种《四部医典》汉文全译本,这些译本都将“瑟毒”或“勒毒”译为梅毒。有的译本甚至于把“夹毒”也翻译为梅毒。国外的翻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就英译本来说,藏医的“reg dug(惹毒)”这个病名,在巴里克拉克(Barry Clark)英译本译为venereal diseases(性病)。薄伽梵达什(Bhagwan Dash)英译本为contagious scabiesincluding venereal diseases(包括性病在内的感染性疥疮)。两种英译本的病名都是用复数形式,并非特指某种疾病。藏医的“bse dug(瑟毒)”,在克拉克和达什的英译本中都被译为syphilis(梅毒),这个翻译就非常具体,直接对应了西医的病名。显然,这样的翻译都脱离了《四部医典》病名的本义,是用后期的用法去诠释先前的概念,完全是“张冠李戴”。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扎巴军乃教授说:“བསེ་དུག(bse dug瑟毒)”是漆毒,是植物毒素,不是传染病,根本不是梅毒。

《四部医典》记载བསེ་དུག(bse dug瑟毒)和བསེ་ཞོ(bse zho瑟肖)。《蓝琉璃》(3.89)记载:漆木(བསེ་ཤིངbse shing)分白、黑两种,其中,白漆树浆为ཤྲིའ་ཁཎྜ(shrI khaNDa干漆)。红漆或黑漆(树浆)称为བསེ་དུག(bse dug瑟毒)。《晶珠本草》:བསེ་ཞོ就是ཤྲིའ་ཁཎྜ(干漆)。གོ་བྱེ(肉托果)又称མ་ནུ་བསེ་ཤིང(ma nu bse shing摩奴瑟兴)和སེ་འབྲས(se ‘bras)。《四部医典》秘诀部第87章记载:བསེ་ཞོ(干漆)等引起皮肤病(མཛེ་དུག)。《四部医典》秘诀部第87章、89章记载:人接触漆毒会出现肿胀、疱疹、溃疡等症状。经典和注释说得非常清楚。毛继祖在《蓝琉璃》汉译本(3.89)中翻译为漆树和漆毒是正确的。汉译、英译本译者可能没有参考《四部医典》的注释,误译为梅毒。无论如何,《四部医典》中没有梅毒这个病,梅毒是误译,必须纠正。

中国中医科学院少数民族医史文献专家甄艳研究员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1WZS004),对藏医文献的英译深有体会。她表示,藏医名词术语的翻译是影响译文质量的关键因素,“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确定术语的准确含义和对译标准。在此基础上,对以往外译内容进行梳理,将严重的误译找出来,纠正过来。目的是让世界人民正确地了解藏医藏药。”

疾病史研究是医学史和人类学重要的内容,对传染性疾病历史的研究尤其受到学界关注。但长期以来,对藏医疾病史的研究相对薄弱,藏医文献汉译和外译过程缺乏藏医疾病史研究成果的支撑。藏医经典的译本中存在或多或少的病名误译现象。这些误译对人们正确认识西藏历史与文化造成了障碍,对读者造成了误导。有些误译在国际传播,会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形象带来负面影响,亟需依据事实加以纠正。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体系研究”(18ZDA321)立项,刘英华承担了子课题“少数民族医药国际传播现状研究”。他说,对藏医“bse dug(瑟毒)”的研究是子课题内容之一。这项研究涉及医学和疾病史专业知识,特别是古藏文历史文献,需要多学科专家团队合作来推进。在郭须·扎巴军乃教授指导下,皮肤病专业和医史文献专业的学者合作进行的“bse dug(瑟毒)”研究刚刚完成,研究报告即将以适当形式发表。

藏医经典的翻译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事业,以往的译者和译本对《四部医典》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历史上,经典的藏译大都经过翻译、校对和修订的过程,这是藏文翻译史的优良传统,应该继承发扬。对译本存在的问题应慎重地论证,发现误译现象及时进行修订,使之更加准确,这是对经典、读者和以往的译者的尊重,并不是要否定以往的译者和译作。

藏医病名误译的清理工作刚刚开始,同类误译问题还有一些。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多学科专家通力合作,为中国民族医药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南通辉恒电器设备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小关北里218号

电话:010-64972929
E-mail:zzydzt@163.com

Copyright © 2020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24573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